秦皇島北戴河特產楊腸子,玫瑰顏色,肉質緊密,切成薄片,表面平整,十分堅挺,吃到嘴里鮮香醇厚,回味悠長,具有德式風味。
這種火腿腸是一位名叫楊庭珍的老藝人創制的,時間長了,名氣大了,人們就給他起了個藝名叫“楊腸子”,他制作的火腿腸,也被叫作“楊腸子”。
楊庭珍1902年生人,祖籍山東濟南府齊河縣楊井村。19歲時在濟南德國人馬斯沙茲開辦的石泰巖旅館里學廚藝。這馬斯沙茲老板有一手制作德式火腿腸的絕活,但他從不向人傳授,每次做火腿腸時,他總是要把材料拿到自己的房間里一個人調配,配好后再拿出來,讓徒弟們制作其他工序。當時學徒的有好幾個年輕人,頂數楊庭珍心細,每次師傅拿到房間里的料和剩下的料他都記在心里,時間長了,就把師傅配料的絕活給偷學來了。在旅館一干十來年,加上自己的創造,楊庭珍做腸子的手藝越來越精。
29歲那年,楊庭珍聽說天津有一個名叫克本德的美籍德國人開的沙維飯店想要請一個做香腸的師傅,他就趕到那里應聘,當場做了4根,那位老板一嘗,伸出大拇指連連叫好。第二天,他做了40斤香腸,往外一擺,很快就銷售一空,名聲立刻傳了出去。過了一年多,楊庭珍辭職與人合資在天津開了一處“勝利腸子鋪”。后來,每年暑期,楊庭珍都帶一部分人在北戴河海濱開設勝利腸子鋪分店,頗受達官貴人及百姓歡迎。1941年,“勝利腸子鋪”正式遷到北戴河海濱,在西海灘路與劍秋路交叉口東側開個門市。1944年,楊庭珍自己單干,在安一路開了個店,吸引了眾多的主顧。解放后,1954年楊庭珍作為一名技術工人在北戴河暑期供應站參加工作,主持操辦成立腸子加工部。1981年改為肉食加工廠,繼續生產。
楊腸子制作精細,選料考究。在王鳳華編著的《北戴河海濱舊聞錄》中曾記述了火腿腸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每百斤鮮豬肉加入玉米淀粉3斤,食鹽2斤8兩,肉蔻2兩,古月1兩,肉桂1兩,用牛腸衣2.4把。灌制后放入烤爐烤2小時左右,取出放鐵鍋內煮50分鐘,出鍋后再用果木熏制12小時以上。除火腿腸外,還有臘腸、茶腸、對腸等30多個品種,依品種不同,其選料和配方亦有所差別。按楊庭珍的話說:“凡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能做出風味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楊腸子注冊“聯峰山”牌商標,當時年產約115噸,多次榮獲河北省、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主要銷往遼西、京津地區,暑期特供中央首長和外籍船員。據到北戴河旅游的德國人講,現在在德國也很難找到風味這么正宗的火腿腸了。
楊庭珍退休后,在秦皇島海港區養老直至逝世。楊腸子的發展也頗具戲劇性,聯峰山牌火腿腸因經濟轉軌,企業停產。后在北戴河相繼出現了楊長子火腿腸、楊家腸子、金楊火腿腸、楊老爺子火腿腸等多種品牌,大都冠以“百年老字號楊腸子”的標識,有的還印有楊庭珍的頭像,讓人撲朔迷離。其實,最為正宗的應屬楊庭珍三子楊德厚于1990年組建的北戴河盛利肉食加工廠生產的楊長子火腿腸,得楊庭珍真傳。楊長子火腿腸以其鮮香濃郁、回味悠長的口感而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其他則風味遜色不少。現在日產火腿腸2000多斤。多年來,一直為北戴河暑期重要單位特供。在海濱三角地對面有盛利熟食部對外營業,秦皇島各大商場超市也有銷售,買時當注意鑒別。